今年9月,中国品牌瑞幸咖啡(Luckin Coffee)与贵州茅台合作推出的酱香拿铁(Coffee Latte)上市首日销量已迅速达542万杯,创下中国咖啡连锁店的销售记录。虽然这家咖啡品牌在今年获得不俗的成绩,但在此前,它就曾因财务造假事件使品牌形象一度受损,甚至面临下市的窘境。瑞幸咖啡究竟是如何重新站起来?他们是如何在一年内重整业务,使业绩由亏转盈,最终更超越星巴克,赢得中国咖啡市场的龙头地位?
雄心勃勃的愿景
由两位中国企业家钱治亚(Jenny Qian)和陆正耀(Charles Lu)创立的瑞幸咖啡,力求将现代技术和便利性无缝融入于咖啡消费的世界中,以满足中国市民快节奏的生活方式。
2017年10月,瑞幸咖啡开设首家门店在北京试业,并邀请汤唯、张震等知名艺人出任品牌代言人。
2018年5月,瑞幸咖啡正式开业,此时分店数量经已达到525家。
瑞幸咖啡以极低价格及社交媒体营销而迅速走红,到2018年12月,总销售杯数已达5,000万杯,第2,000家分店亦在上海开张。2019年4月,瑞幸咖啡正式在美国上市,由创立到上市只用了短短的一年零七个月,创下有史以来最快上市的纪录,并达到29亿美元的估值。
初期的激进扩张
瑞幸究竟如何于极短时间内成功在市场佔一席位?事实上,瑞幸咖啡在初期採用了一种近乎是「烧钱」的扩张策略,以赢得市场份额。瑞幸重视价格竞争,在开业初期靠着大量补贴吸引顾客,例如在微信上打折促销、不时推出买一送一的优惠,使整体售价比起星巴克便宜了不少;同时採用「新客户首杯免费再送5折券」策略,目的便是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大量顾客,很多人最初都是抱着尝鲜的心态免费喝咖啡,再透过口啤(Word-of-mouth, WOM)向大众传递:「有免费咖啡喝」。
在行销宣传方面,瑞幸多次邀请不同当红明星作为品牌代言人,又以病毒式般的媒体行销使曝光机会最大化。且瑞幸高度使用科技,九成门市皆无座位,亦不接受现金支付,靠着手机APP下单的销售方式压低店铺成本,改以外送形式把咖啡送到顾客手中,或顾客到门店自取。
另外,关于在开业初期已有500多间分店一事,亦不得不提到瑞幸的两位创办人——当时的CEO陆正耀以及COO钱治亚。他们两位最擅长以资本投入、砸钱行销的方式疯狂扩张分店。相比起传统的「先有口碑才拓展分店」模式,他们这种新颖的经营手法十分冒险,但瑞幸便是靠着这种营运方式在不到两年半间(截至2019年12月31日)开设逾4,500间分店,可谓相当成功。
丑闻风波
但好景不长,2020年初,知名浑水研究机构(Muddy Waters Research)发布了一份长达89页的匿名报告,指控瑞幸数据做假,人为夸大了高达88%的利润。随后,中美各方监管机构紧急介入。瑞幸最终在同年4月主动承认「财务做假事件」,指时任COO刘剑及部分员工伪造业绩22亿元人民币,消息一出,股价随即暴跌85%。瑞幸咖啡随后正式停牌,又陆续关闭了1700多间分店。
改变营销策略
就在瑞幸看似要就此完结时,郭谨的出现却在短时间内稳住了处于动荡的瑞幸咖啡。2020年7月,瑞幸咖啡重组董事会,由郭谨接替陆正耀,成为新任董事长及CEO,并开始重整公司管理架构,针对营运、战略、营销等多个层面进行全方位调整,放弃了当初高额补贴和激进扩张的策略,关闭经营不善的门店,大幅削减了销售和营销开支,并将重心转向研发新产品和社群营运。
策略改变重点
瑞幸最初的战略,主要集中在低价格,但因其无法持续的大额折扣和对咖啡品质的忽视,导致公司巨额损失。因此,新管理层接任后,瑞幸首先撤回了激进的扩张策略,关闭了表现不佳的门店,大幅削减租金成本。
瑞幸亦推出了多种新颖的咖啡产品,吸引并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,如生椰拿铁、茅台「酱香拿铁」等,这些创新产品都成功在网络爆红,刷新销量纪录。瑞幸在市场营销方面,特别瞄准年轻一代,通过在社群媒体上发放广告,并找到合适的品牌大使,成功改变品牌形象,成为年轻一代喜爱的咖啡品牌。
另外,瑞幸採用了特许经营的双重模式。在高利润的城市保持品质控制,同时在低利润城市实现快速扩张。
重返正轨
自此,瑞幸咖啡的营运便逐步走向正轨。2021年4月,瑞幸推出新品「生椰拿铁」,一开卖便立即供不应求,成为现象级的明星饮品,「生椰拿铁」在8个月内为瑞幸贡献了12.6亿元的收入,被外界视为助瑞幸咖啡「起死回生」的功臣。
2022年4月,瑞幸宣布公司已顺利完成债务重组,造假事件对瑞幸的影响亦告一段落。同日,瑞幸推出与椰树集团合作的联名饮品「椰云拿铁」,总销售额高达8100万,远超去年同期的「生椰拿铁」销量。
2023年3月,瑞幸咖啡公布其2022财年收入首次突破百亿人民币,整体营业利润首次扭亏为盈。6月,瑞幸咖啡的第一万家分店在厦门开业,成为中国首家门店数量破万的连锁咖啡品牌。同年9月,瑞幸推出另一人气产品茅台「酱香拿铁」,其销售额突破1亿元,再次突破销量纪录。